
我們在日本參加熱鬧的祭典遊行,或是觀賞一些日本傳統的藝術表演,例如落語、能樂以及歌舞伎時,總會有一群人坐在後方演奏樂器,他們或是吹奏,或是打鼓,其目的皆是為了營造氣氛,並為表演獻上符合情境的伴奏,這樣的表演形式,我們稱為「囃子」。今天,就讓筆者來為各為介紹囃子的歷史,讓我們一起看看這傳統的演奏形式吧。
囃子的起源
說起囃子,其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平安時代,作為神社的祭禮或是日本傳統能樂表演的一部分流傳於世間,在最初的時候,僅只有使用笛子作為演奏的樂器,到了後來,則逐漸加入太鼓、三味線等等的日式傳統樂器,讓囃子的音色逐漸豐富起來。
在祭典上出現的祭囃子,總是能夠炒熱祭典氛圍
在祭禮上使用的囃子又被稱為祭囃子,隨著場合的不同,也有著不同的表現方式與稱呼,比如在祭場上迎神,或是神靈降臨時的伴奏,衍生出了許多種神樂囃子,比如採物神樂、湯立神樂等等,顯現其神聖莊嚴的氛圍。若是在神靈遊行的場合所演奏的囃子,則會配合遊行隊伍而演奏較為熱鬧的音樂,因而衍生出了多種的道中囃子,或是在山車以及屋台上演奏的屋台囃子等等。
除此之外,還有在祭場以歌舞形式演奏的踴囃子,或是在插秧時以太鼓助興的囃子田等等,多種多樣的祭囃子都流傳到了今天。其中最知名的,像是日本三大祭的神田祭以及祗園祭,都有自己獨特的神田囃子與祗園囃子。
傳統表演的能樂囃子,讓觀眾能夠沉浸至演劇世界中
在日本傳統藝能上,也經常見到富有各自特色的囃子存在,像是能樂表演,就以能管、大鼓、小鼓以及太鼓構成嚴謹的四拍子編制,形式包括素囃子以及舞囃子等等,比起祭囃子來說,使用在能樂上的囃子則顯得更加的嚴謹。
從能樂囃子開始衍伸,有著更多的日本傳統藝能都融入了囃子的元素,像是歌舞伎,增加了三味線以及更多的打擊樂器,形成了獨樹一格的歌舞伎囃子,落語、漫才等等的寄席表演中,也都融入少量的寄席囃子來豐富表演。
處處可見的囃子已經成為日本人的一部份
隨著歷史長河的進展,囃子逐漸作為各種表演以及祭典上的常客,這種傳統且氣勢磅礡的表演方式,都已經成為了日本文化的一部分,不論是那悠揚的笛聲或是氣宇軒昂的太鼓聲,又或者是那溫和的三味線聲響,都已經成為日本人的共同記憶,或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了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