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人類為了避免災禍,往往會做出各式各樣的預防與緊急應變措施,以對應可能的事故,然而,有很多的事故都是要實際發生後,才會知道該如何改善,那些看似完備的安全措施,背後或許都承載者許多的血淚。今天,我們就來看看一起發生在1974年,承載了血與淚,並讓日本政府在消防救援上做出了改變的海難——「第十雄洋丸事件」吧。
爆炸聲劃破平靜的中午,東京灣海面成為火海
1974年11月9日,一聲巨大的聲響劃破了東京灣的海面,裝載著石油以及丙烷等石化素材的日本籍船隻「第十雄洋丸」與賴比瑞亞籍船隻「太平洋.阿瑞斯號」相撞,由於易燃物洩漏的關係,在爆炸聲響後接著的便是燃燒的海面,火勢籠罩了約莫5000平方英尺的面積,在船上的船員紛紛跳海,以祈求自己能夠保住一命。
海上保安廳也隨即派出了救援船隻前往執行救援任務,東京消防廳,橫濱市消防局與民間海上消防委員會也派出消防艇支援現場,但由於載運石化氣體的緣故,過於猛烈的火勢根本沒有辦法被撲滅,無奈之下,海上保安廳只得選擇將兩艘船拖曳這相對平穩的外海,並放著讓他們持續燃燒。
火勢遲遲無法熄滅,只得無奈擊沉船隻
在船體被拖移開以後,才終於開始了對受害者的搜索工作,海上保安廳花了9天的時間搜索,最後確認「太平洋.阿瑞斯號」死亡28人,僅僅1人因躲在機艙生還,而第十雄洋丸也出現了5名的犧牲者。在搜救工作進行的同時,他們也試圖撲滅第十雄洋丸的火勢,然而由於火勢過大,讓海上保安廳幾乎束手無策。
11月21日,海上保安廳決定處分「第十雄洋丸」,在經過一系列手續後,行動日期訂在11月27日,中午過後,日本派遣船艦朝在黑潮漂流的「第十雄洋丸」進行砲擊。然而,就算經過了多發的砲擊,「第十雄洋丸」仍然像海上照明的營火般屹立不搖,海上保安廳只得繼續發射魚雷以及砲彈,在經過約五個小時的砲轟後,「第十雄洋丸」終於沉進了蔚藍的大海中。
事件過後的檢討與改進
事件過後,日本政府也對海難原因展開了調查,根據調查,發生事故的原因為「太平洋.阿瑞斯號」所使用的海象地圖有所瑕疵,導致兩船的路線有所衝突,再加上兩艘船隻都沒有採取減速或是迴避的動作,才造成了這樣一場意外。
這起事件也在日本社會引起了關於海港安全的討論,海上保安廳雖然在衝撞發生號馬上派出了消防船,但起到的作用有限,日本政府將其歸因於船隻不夠充足,並且再補上了更多的救援消防船以備不時之需。此外,由於此次行動海上保安廳並無足夠的拖曳船隻能力,日本政府也在橫須賀港與高松港配備了兩艘具有拖曳能力的巡視船,並以此事件為契機,成立了專門對應海難的特殊救難隊。
許多預防措施都是建立在血與淚之上
「第十雄洋丸事件」無疑是一起疏失造成的意外慘劇,但也正是因為事件的發生,才讓政府更加重視救難安全的不足,並以此作為改進的契機,讓後進的船隻都能夠更加安全的入港,也希望那海上燃燒的火光,不會再出現於平靜的東京灣上吧。